千千小说网

千千小说网>岁月诗情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第1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第1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赏析

-整体感情色调:这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少年刚肠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的深情体贴离别。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在开元盛世的离别,又正值烟花三月的美好季节,前往繁华的扬州,所以充满了诗意。

-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点出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黄鹤楼是天下名胜,也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同时传说仙人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为送别增添了愉快、畅想的气氛。

-次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描绘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烟景,不仅再现了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还透露了时代气氛,被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包含深情。李白一直目送朋友的船远去,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还翘首凝望,此时才注意到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水天交接之处,将对朋友的深情寄托于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

诗歌特色

全诗寓离情于写景之中,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创作背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创作于盛唐时期,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寓居安陆。在此期间,他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诗。

当时正值开元盛世,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氛围浓厚。而扬州是东南形胜之地,十分繁华。在烟花三月的美好季节,好友要去这样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再加上李白本就热爱自然、喜欢交友,且对扬州也充满向往,所以这次离别是在充满诗意和畅想的氛围里进行的。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从时间背景来看

开元盛世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这样的时代背景使全诗的情感基调较为明快。在盛世氛围下,人们对生活充满信心和期待,李白送别孟浩然时,虽有不舍,但没有陷入低沉哀伤,而是在诗中展现出一种开阔的意境和对友人旅途的美好期许。

从个人经历背景来看

李白当时处于出蜀壮游阶段,心怀壮志,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探索欲。这种心境使他在送别友人时,能以更豁达的心态看待离别。他明白友人此去扬州是去追寻更好的发展与生活,所以诗中既有对离别的淡淡惆怅,更有对友人前途的祝福,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

从朋友关系背景来看

李白与孟浩然是挚友,彼此欣赏、情谊深厚。正因为如此,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才将不舍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李白对孟浩然的离去十分不舍,所以才会久久凝望友人乘船远去的方向,直至帆影消失。同时,他们的友谊是建立在对文学艺术的共同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上,这种志同道合让李白在送别时,更多了一份对友人理解与尊重,情感表达丰富而深沉。

从地点与时节背景来看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传说有仙人乘黄鹤而去,为送别增添了浪漫、畅想的气氛。而“烟花三月”的扬州,春光明媚、繁花似锦,景色迷人,令人向往。这样的地点和时节,让离别少了几分伤感,多了几分诗意与美感,使李白在诗中融入了对美好景色的赞美,将离情别绪寄托在绚丽的春光和浩渺的江景之中。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多子多福,从穿越段正淳开始  小哭包的大领导  出狱当天,前妻的靠山跪在我面前  明末小道  CSGO之爆头反馈系统  我在网王世界当团宠  大秦:我助始皇成就万古帝业  综影视:想穿就穿  我成为小智的金手指  穿越东京,我为大天师  饿殍:同生  诡异降临,开局烧万亿冥币成神  穿书后和上京第一纨绔HE了  谁规定剑仙就不能搞笑?  在爱情公寓的搬运工  僵尸:茅山小富翁,馋哭九叔  携众美争霸业  千年青蛇八岁娃  大奸臣当道  综武之染上了曹老板癖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